保護性認沽的四種使用場景
投資者或許會問,在實戰操作中,我們應該在哪些情景下使用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呢?這一部分中,我們將列舉常用的四種使用場景。
場景一:王先生持有10000份180ETF,當初的買入價格為1.910元/份。由于王先生同時參與了融資融券業務,在融資業務上已經把180ETF作為了可充抵保證金證券,因此該基金份額正被質押著而無法賣出,可是王先生擔心在這段短期的質押期內,180ETF的價格會出現下跌。
為此,我們便可推薦他使用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
假設目前市場上有一份行權價為1.900元/份的近月認沽期權“180ETF沽4月1900”,權利金大約為0.037元/份,合約單位為10000。
那么王先生的操作是: 以370元的成本買入一張“180ETF沽4月1900”合約,其中370元等于每股權利金0.037元乘以合約單位10000。
根據第二部分的公式,我們便可推知王先生的最大虧損=[行權價格(即1.900元)-ETF買入成本(即1.910元)-認沽期權權利金(即0.037元)]*10000=-470元,表明最大虧損額為470元;
盈虧平衡點=ETF買入成本(即1.910元)+認沽期權權利金(即0.037元)=1.947元。
有了這樣的操作,王先生就無須擔心180ETF在質押期內可能出現的下跌。同時,如果180ETF價格上漲,王先生仍然能夠可以獲益。
場景二:沈先生長期十分看好中國平安股價,想買入1000股做多中國平安,但他擔心中國平安短期受到大盤的拖累或黑天鵝事件的影響導致股價下跌,他對這樣的事件風險承受能力較低。
為此,我們推薦他使用的策略也是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
假設目前市場上中國平安現價為每股39元,有一份行權價為37.50元/股的近月認沽期權“中國平安沽4月3750”,權利金大約為0.590元/股,合約單位為1000。
那么沈先生的操作是:以39000元的成本買入1000股中國平安,同時以590元的成本買入一張“中國平安沽4月3750”合約,其中590元等于每股權利金0.59元乘以合約單位1000。
根據第二部分的公式,我們可以推知沈先生的最大虧損額為2090元,盈虧平衡點為39.59元。
同樣,有了這樣的操作,沈先生就無須擔心中國平安可能出現的下跌。同時,對于中國平安價格的上漲,沈先生仍然能夠可以獲益。
場景三:袁先生持有5000股上汽集團(當初買入價為每股14元),他得知該公司將在一個月內分紅。為了獲得此次股息和紅利,袁先生打算在今后一個月內繼續持有該股票,可是他又不想因股價下跌而蒙受市值上的損失。
為此,我們仍推薦他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
假設目前市場上有一份行權價為14元/股的近月認沽期權“上汽集團沽4月1400”,權利金大約為0.35元/股,合約單位為5000。
那么袁先生的操作是:以1750元的成本買入一張“上汽集團沽4月1400”合約,其中1750元等于每股權利金0.35元乘以合約單位5000。
同樣根據第二部分的公式,我們可以推知袁先生的最大虧損額為1750元,盈虧平衡點為14.35元。
有了這樣的操作,袁先生可以安心地持有股票以獲得股息和紅利。到了期權的到期日,如果股票價格低于14元,而且不管跌得多低,袁先生都可以選擇行權,將股票以14元的固定價格(即期權的行權價)賣給期權的義務方。相反,如果到了期權的到期日,股票價格高于14元,那么袁先生在得到股息和紅利的同時,還可以獲得股票上漲的收益。而為獲得這樣的“保障”,袁先生付出的就是1750元的期權權利金。
場景四:許先生當初以1.480元/份的價格買入了10000份50ETF,目前該ETF已經漲到了1.550元/份。這時,如果許先生以市價賣出該股票,那么事后股價突破了1.550元,他會為此而感到后悔;可如果他選擇不賣出該股票,那么事后股價回落到1.550元以下,甚至跌破1.480元,他更會為此而后悔。許先生既希望能鎖定現有收益,同時又希望能保留潛在收益。
面對許先生這一投資需求,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將是最為合適的策略。
假設目前市場上有一份行權價為1.550元/份的近月認沽期權“50ETF沽4月1550”,權利金大約為0.02元/份,合約單位為10000。
那么許先生的操作是:以200元的成本買入一張“50ETF沽4月1550”合約,其中200元等于每股權利金0.02元乘以合約單位10000。
在買入了這份認沽期權后,如果50ETF跌破1.550元,不管跌的多低,許先生都可以以每份1.550元的價格賣出手中的10000份50ETF的份額,扣除買入ETF的成本以及期權權利金的成本,我們便可推知他的收益至少為500元,即(1.550-1.480-0.02)*10000。同時,如果50ETF繼續上漲,許先生可以仍然享受ETF價格上漲的收益。因此,付出200元的成本所購買的這份認沽期權合約,滿足了許先生既想保留上漲收益,又能控制下跌風險的愿望。